Minja

把工作变成一场精力争夺战 | 效率思维

工作,绝不等于坐班。

如果问你,8 小时的上班时间(多数人应该更久)里,你真正处于工作状态的时间有多少?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,毕竟「工作状态」的定义比较模糊,更难以量化。

《思考,快与慢》一书给了我界定工作状态的灵感。这本书提到,我们的大脑有依靠直觉的「快系统」和深思熟虑的「慢系统」之分,我意识到,一般来说只有在「慢系统」的主导期内,我们才能进入工作状态。而这段时间,恰恰又是非常需要精力的,我得以借助 Hum 设计的精力记录模板来量化自己的工作状态时长。

精力记录模板

对我来说,Hum 模板最独特的是「负分制」,即不关心每段时间里干了多少活儿,只要做了影响精力的事儿,就得按规矩扣分,不掺水。一两分的丢分在所难免,基本 3 分以上我们就算进入工作状态了

统计了小半年后,我发现了两个问题。

第一个直观结论是,处于工作状态的时间很短。在严格评分标准下,即使我一天之内写了 5000 字付费文章、整理了一个月的工作数据、还全程参与了两通电话会议,满精力的工作时间也不过 1–2 个钟头。统计结果虽然不好看,但也避免了拿「我努力过了」来自我安慰。

第二个结论是,人的精力有限,工作状态分布不均匀。往往在文思泉涌的前后,都会夹着一段精力低迷的时期,几乎没出现过连续的高精力工作状态1

其实也有,比如年三十那天和 Hum 比赛写文章 :P
 。有人喜欢把这种难得的、忘我的工作状态称作「心流」,我比较赞成这种看法。

关键在于,如何快速进入工作状态?我把关注点放到了每次状态高峰前的那段时间里,很快发现,这些「低谷」都是必要的,它们其实是工作状态的恢复期。在这些统计数字不好看的时期里,我或是小睡、或是短跑,尽管没有直接工作,但是快速刷新了精力状态,为接下来的工作夯实了基础。

3 个常规恢复期

对于多数生活规律2

不包括昼夜颠倒型的规律……
 的人来说,精力的起伏是有大致周期的。基于精力模板的统计结果,我发现自己每天都有 3 个时期非常需要「醒脑」:

  • 早起后:从离开被窝的封印到做到办公位上这一整段时间
  • 午餐后:午餐后的休息时间
  • 傍晚时:下班后的困倦期

这几段半梦半醒的过渡期,就是常规的 3 次状态恢复期。为什么刚好是这 3 个时期呢?再看一下记录表上的活动详情,恢复期都和饭点连在一块儿,这些时候我们最容易觉得饿、累、困。和多数人的作息大致契合。

快速度过这几个恢复期并回归工作状态,是提升效率的一个重要方式。而这场精力争夺战,将围绕饮食、睡眠和运动 3 个主题展开。

早晨

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:看看钟点,一咬牙起床,但是刚挤上公交或地铁却又困了。本当是一日之计的早晨,却因为「回笼觉」的念头作祟,变成了每日工作前迎来的第一场挑战。

早起后觉得困,主要有两个原因:

  1. 没睡够
  2. 肚子空

这两点,睡前我们就可以想办法预防。睡眠问题上,睡足 7 小时对多数人来说的确是个挑战,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在更合适的时候醒来。

先给大家宽宽心。现在,换个角度来省视一整晚的好梦,把它拆成几个睡眠周期。《睡眠革命》里对睡眠周期的描述很详细,大约每 1.5 小时一个周期,看似一觉睡到大天亮,大脑事实上经历了好几个「睡 - 醒 - 睡 - 醒」的周期,所以短短的「补觉」是补不回来的,除非你干脆赖到班儿也不上了。🌚

从周期的角度看睡眠

睡足不容易,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在睡眠周期结束后醒来(此时处于潜睡状态),减少困意。比如你早上六点半不得不起床赶公交,那最理想的情况是前一晚 11:00 睡,不过估计不少人做不到这一点,那么别再错过凌晨 00:30 这个入睡的好时机3

我指的是入睡时间,你可能得提前十几二十分钟躺在床上。
 

选择一个固定的起床时间……再回过头去计算一下,你应该在什么时候入睡。

睡,先说到这里,不过晚睡的朋友也不用太担心,稍后讲到午后恢复期时还有办法睡回来。

而肚子空,则意味着血糖低,而我们大脑的慢系统偏偏是最需要能量(糖分)的。为了缓解早起后低血糖的状况,临睡前可以吃点高脂肪含量的食物,比如一茶匙花生酱或杏仁酱。但别吃更多了,兴奋劲儿一来你可能会抵不住诱惑跑去熬夜刷剧,反倒让第二天的恢复期变得无比漫长。

可惜,早睡早起难度太大,睡前容易解决的只有肚子饿那一半,早起后还是要想办法恢复精力。所幸醒来后也有补救措施,这就是许多人推崇的「起床仪式」。

对我来说,洗漱、更衣就具有一种仪式作用。虽然我是远程工作,没人要求我穿戴整齐,但是花几分钟打扮一下可以让我意识到「接下来要工作了」,相反,如果潦草漱个口、套着睡衣便开始写东西,人就很容易睡回去。

「仪式」并不是什么玄乎的东西,它应该说是一种条件反射。有人点一杯星巴克就能精神焕发,实际上功劳不全归咖啡因,将咖啡和认真工作联系起来的条件反射——或者说「仪式感」——也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了第一个恢复期。

小贴士:早起后不要急着回复信息

在我们卧床这段时间里,晚睡的、早起的、通宵的、漂泊在其他时区的……各种人都可能发来消息,搞不好还有几个「挺急的,在线等」的家伙。但是,由于一晚上没吃东西,我们起床后基本都是低血糖状态,没睡好的还伴随低血压,容易引发「起床气」,看啥啥不顺眼。如果上司派下来一个大任务,明明是你表演的机会,结果趁着起床气来一句「我不干了!」……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的?

工作要紧,工作要紧

我们应该给起床后的自己一个缓冲期。我给自己设置的规矩是洗漱完毕后才准看手机,薄荷味牙膏刷牙、冷水冲脸、香波洗头,洗洗弄弄清醒得差不多了,再开始回复消息,避免不必要的误会。

对了,不管你睡前吃了啥,或者手冲一杯咖啡开启新一天的工作,都不能错过早餐:对于精力的补给来说,别的手段都是辅助性的,提供半天能量的早餐才是大头。

午休

注:这一节主要面向有午睡习惯的读者,不过多数提醒、调剂的方法也适用于其他休息形式。

午休前后都有工作,再减去吃饭的工夫,其实休息和恢复的时间都不充裕。好在你打算午睡的话,浅浅的半小时也能算上一个睡眠周期。但很多尝试午睡的人,都有过「没睡饱」「睡过头」「越睡越困」的经历。

想在午休(午睡)后快速「复活」,关键是要做到:大约 30 分钟的睡眠,能睡足够的时间,又不至于睡过头,即把稀松平常的午睡变成一次战略性小睡4

语出《七堂思维成长课》
 。具体的方法上,主要有以下三方面:

  1. 午餐:别吃太多、太油,避免饭后太困
  2. 环境:利用智能设备创造勿扰环境
  3. 咖啡:别无它法时,喝点咖啡叫醒自己

调整饮食是最简单有效的一步。从午餐开始,就可以为午休做准备。和早餐的道理一样,吃得太饱容易让人昏昏欲睡,很容易还没睡过瘾,就到下午开工了。太饱,其实就是吃太多或者吃得重油、重盐,导致我们血糖飙升——同样糟糕的是,到了两三点血糖就掉下来了。不少人爱点下午茶外卖,可能不是嘴馋,是真的饿了。

代餐和盒饭食用前后血糖变化曲线

比较均衡的一个午餐方案是代餐,它按照普通人的营养、热量需求来设计,中午吃下去不会犯困,还可以扛饿扛到傍晚四五点。此外,代餐也比较省事,开瓶、仰脖子喝光,完事,可以给午休留出足够的时间。当然,如果有同事约你出去下馆子,也不用拒绝这个改善伙食、交流感情的机会,毕竟难得。

代餐是我在工作期间的能量补充

吃饱饭后,就要改善一下休息环境。午餐咱们已经很朴素了,不就是为了现在能好好休息吗?休息环境最关键的要求就是少一些干扰,降噪耳机、隔音头套这些硬件儿大家可以按需自备,我这里给一个比较通吃的工具:自定义勿扰模式。勿扰模式每台 iPhone 都有,不过时长设置比较死板,所以我做了一个捷径,能够自定义时长,临时创造一个低干扰的环境,又可以在上工前用闹铃把你叫醒。当然,如果相比午睡你更喜欢冥想或者听一段儿白噪音,同样可以在休息前打开这个自带提醒的勿扰模式。

自带闹铃提醒的勿扰模式

> 动作下载 🔗

你可以修改这个捷径里的默认休息时长,让它符合自己的午休规律,就不用每次输入数字来设置时间了。

不过,有些人工作太劳累,可能每次都是倒头睡、忘了设置勿扰模式,或者怎么都叫不醒,那么还有个办法:喝咖啡。《睡眠革命》里提到过用咖啡来调节睡眠周期的方法,午休前可以喝一杯咖啡,等你睡得差不多了,提神的药效也该来了,刚好起身活动筋骨、开始工作。药效大概需要 20 分钟,毕竟咖啡不是嗅盐,很难灌下去就让你生龙活虎。

比较在意咖啡因的读者,可以参考 星巴克MUJI 等品牌的成分表,看着上面红彤彤的超额标志也知道摄入要克制。

星巴克为旗下咖啡产品提供了咖啡因查询表

相对的,既然午睡前打算喝点咖啡,平时就别整天捧着咖啡杯、没事儿呷上几口,总量得控制5

建议阈值是 400 毫升,一杯半星巴克拿铁就满了。
 。最后,咖啡毕竟是最后备案,如果能够通过饮食和睡眠环境做到自然醒,也就不必喝。

👀 小贴士

别睡超过 30 分钟还有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原因:超过这一阈值,人会一般会进入快速眼动期(REM),懂点医学小常识的读者就有数了,这容易导致梦魇(鬼压床)(更恐怖的是,刚摆脱梦魇,发现桌子上多了两块砖厚的新文件等你处理……)。毫无疑问,梦魇会让你的恢复期非常痛苦。

傍晚

终于熬到傍晚下班,挤着公交或者地铁摇摇晃晃到家,我们即将迎来第 3 个恢复期了。和早上和中午不同,傍晚我们陆续回家,尽管饮食选择余地更大、环境更熟悉更舒服,但积攒了一天的压力会让我们很难恢复过来——「压力山大」是一个很感性的说法,更准确的说法是「精力枯竭」。

五六点时恰逢人体血压和心跳相对平稳的时期,一般这会儿时间也更充裕,锻炼顺势成了一个很好的精力恢复战术。锻炼的作用在于促进血液循环,把多巴胺、肾上腺素等重要的调节剂送到大脑。如果说吃东西是在补充「精力战」的物资,锻炼就是加快把这些物资运到大脑前线(但你可别吃个一肚饱就去蹦蹦跳跳,过犹不及嘛)。

常规的散步、快步走、跑楼梯都是不错的锻炼方式,不过我更推荐一种高性价比的运动方式:跑步

每次听说跑步,总有好事者语重心长地叮嘱:「跑 25 分钟以上才能燃脂哦!」好像跑步非得是为了减肥似的。长期来看,跑步的确可以控制体重,但是更重要的,是对工作状态的「刷新」作用

锻炼本身就要讲究效率、要追求投入产出比最大化。《高效能人士的 7 个习惯》里面有句话特别打动我:

有人声称每天跑上三四个小时能够延年益寿,却不知大把的美好时光就此流逝。

既然对我来说,跑步是为了刷新状态,那何必磨上一两个小时、再花同样的时间慢吞吞地恢复过来?我放弃了 10km 的挑战,换成每天 3 公里的变速跑,刚好够提神醒脑,回去冲个澡就能开始工作。

我每天会进行一次 12 分钟跑,步行数据主要来自跑步

有些人家离单位不远,会习惯把电脑丢在公司、空手上下班,要是路况好,这些幸运儿甚至有机会跑步回家,一并把通勤和运动都解决了。

习惯短时间的运动后,跑者也会摆脱减肥广告里「跑 25 分钟以上才能燃脂」的洗脑影响,从而走出一停止跑步就产生负罪感的怪圈。另外提一下,3 公里距离用 12 分钟跑完,刚好等于进行了一次康柏测试(而且是满分),长期来看还产生了维持体能的作用。

普通人标准就是一个不错的小测试

2 个特殊恢复期

能够把握好日常的 3 个恢复期,基本可以持续高精力工作,每天比别人多出几个小时的高效工作时长。

不过工作不会永远那么规律。即便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,也会遇到出差、加班来打断作息,更不要说四处旅居的新兴数字游民了。我自己几乎就是全年远程办公,还要跨时区协作,所以对特殊情况下的状态恢复颇有心得。

打开你的日历和项目进度表,不难发现,在两类事件后我们亟需一段恢复期:

  1. 以天为单位:熬夜后的恢复
  2. 以季度或年为单位:假期后的恢复

在 3 个日常的恢复期之外,再把握好这两个特殊恢复期,工作效率和灵活性又会上升一个台阶。

熬夜与熬夜后的恢复

熬夜的坏处我们就不多说了,但是不管原因如何,多少会有需要熬夜的时候,现在我们想知道的只有如何快速恢复、继续正常工作

晚睡甚至通宵之后,最大的感受就是「困」,公认靠谱的解释是你活蹦乱跳的时间持续太久,腺苷积累过多,不断让你想睡觉。在你熬出别的病之前,主要的身体不适就来自腺苷。视第二天情况不同,有两类办法:

  1. 如果可以不上班,睡!
  2. 如果不得不上班,尝试多相睡眠

熬夜后不上班并不是幻想,整个团队一起熬夜就是这种情况:每逢 WWDC 等重要的发布会,少数派都会调整工作时间,连夜准备内容;不过翌日早上大家可以休息,这种情况下也没人强求你睡半小时马上起来干活,就别逞能,乖乖躺到中午再起来。

少数派备战 WWDC 图/老麦

但真正让人沮丧的,是熬夜后还要正常上班。这时候,一种比较新锐的睡眠方式就派上用场了:多相睡眠。《睡眠革命》里用周期取代时长来统计睡眠的做法,就是多相睡眠的基础——我们在实在无法保证连续睡眠的情况下,可以用额外的几个睡眠周期来做补充。3 个常规恢复期里,我们专门讨论过午休的情况,其实熬夜后中午的一个睡眠周期就是难得的恢复期,没有午睡习惯的人也可以借机恢复状态。

再讲讲睡眠状况统计的问题。每逢熬夜,就寝时间就会失去意义,所以我做了一个捷径来临时记录睡眠时长。小睡前运行一下,到了预订时间便会响起起床提醒,按掉通知就能自动记录方才的睡眠时间(到 Health 应用)。捷径可以随时运行,比就寝时间更能反应真实的睡眠状况,甚至睡过头、错过通知也没事,因为这个捷径会把按下起床通知那一刻设为睡眠的结束时间。

记录多相睡眠的时间

> 动作下载 🔗

由于每次「眯一会儿」前,本来就是要设置闹钟的,所以在操作上,点击捷径和跑到控制中心拨拉定时器也没什么区别,并没有造成更多负担。当然,有 Apple Watch 的朋友可以试试 AutoSleep,我硬件条件不足,这个方案好不好需要你自己测试。

参考文章:

末了,还是要提一句,熬夜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工作没做完(晚上灵感活跃的读者除外),如果自己能够控制任务进度,还是别拖到夜深人静才来处理。

小议节后的恢复

上学时你可能被「别人家的孩子」这种恐惧支配过:过完一个暑假, 他们已经把下学期的课文背完了。工作后也会遇到一些特别出色的同事,春节回来带着的不光是土特产,还有一叠商业计划书。但假期该怎样度过,并不是这篇文章要讨论的,我们把重点放回节后的恢复上来。

假期和工作日最大的不同,就是作息。当然,这不是说一放假我们就会变「懒」,毕竟假期时更努力兼职的学生、更勤于出差的上班族也不是没有。总而言之,假后恢复的重点就是调整作息时间

就拿睡眠来说,过去几个月里我经常出差、拜访朋友,常常在不同的作息状态间切换,就相应采取了一些「强制措施」。其中一个是设置连续闹钟的捷径,被我戏称为「暴力叫早」,快速设置起始时间、闹铃数量和间隔后就能创建一堆连续的闹钟,不怕睡过头。

设置连续的闹钟

> 动作下载 🔗

如果第二天早上要赶火车、赶飞机,这一连串闹钟就很有用,可以一下子把我拉到工作状态——不过别忘了,上车、上飞机后也可以争分夺秒睡上一个睡眠周期。

最后,我还是想简单分享一下假期怎么过。

读书时,我家长就坚持寒暑假和周末才是「超车期」,而且要用一些「野路子」才能弯道超车,靠延长学习时间是不划算的——所以我从来没有上过补习班,假期里主要整理笔记,以及捣鼓旧电脑、乘巴士旅行,幸好考试结果还过得去。

这种「平时读书,放假拓展」的学习方式,被我带到了工作中去:平时做日常编辑工作,假期搞小组、个人项目。不仅是我,整个 Power+ 小组也没有传统意义上「天高皇帝远」的假期,老读者应该还记得,正月期间我们连发三篇大文章。近期休更时我们也没闲着,上线了网易课程,外带几个商务合作。

休更期间,其实我们回家也在偷偷工作

不刻意区分工作日和假期之后,恢复期也就不会太长,更不至于变得艰难。

结语

Power+ 休更的 3 个月,横跨夏末到冬初。最后一次写读者回复时我还坐在吹足了冷气的公寓里,而现在我已经在雪山小屋里披着毯子打字了。

我工作环境的变化

这种工作环境的变化,其实正考验了我的精力管理,尤其是快速切换状态、回归 Work Mode 的能力。在这 3 个月前,我对于精力恢复的认识主要还是战术上的吃、睡,比较零散;经常繁复的切换之后,我慢慢摸索出了常规与特殊的一些精力恢复期,从而找到「战略性精力管理技巧」。尽管有几次把自己折腾得七荤八素,但在找到恢复规律后,我还是保持着比较好的工作状态。

部分待发布的文章

这篇关于精力管理的阶段性总结,是 Power+ 复更后我发布的第一篇文章,谨以此作为新一期的开篇。


推荐书目:

  • 《4 Hour Work Week》,数字游民圣经,讲远程工作、地理套利、服务外包。看英文版,虽然中译版作者序很亲切(他会中文),但翻译过度凸显作者生活奢华,干货反而被压缩。
  • 《每周健身 4 小时》,讲高效健身的,和上面一本同一作者,中译本质量还行。
  • 《跑步大全》,强度大、内容全,仅是掌握妇女儿童的跑法就值回票价了6
    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大家从基础的学起,没有贬低妇女儿童的意思。
     ……别和《跑步圣经》搞混了,后者是讲哲学的。
  • 《睡眠革命》换个角度看睡眠,用周期取代单纯的时长,让睡眠更容易控制。
  • 《思考,快与慢》把大脑分为「快系统」和「慢系统」,给「工作状态」一些可量化的方法。
  • 《精力管理》不玩玄学,从吃、喝、睡、动等实打实的方面来谈精力。

228

您好,为了保护少数派用户创造的内容、维护良好的社区氛围,我们将从 2019 年 6 月 10 日起实行新的《少数派评论规范》,具体内容您可以通过相关页面了解,感谢您对少数派的理解与支持。(๑•ᴗ•๑)

精选评论 (10)

我的评论

ChrisTitan
文中的康柏测试的分值代表着什么?是如何计算的?
付费内容组
Titan 君:图示是康柏测试的部分内容,表示 12 分钟内可跑完的距离,用于评判体能素质。

—— by Minja

Kenshin
「为了缓解早起后低血糖的状况,可以吃点高脂肪含量的食物,比如一茶匙花生酱或杏仁酱。」

请问是什么时间吃?看下文的描述是睡前?

付费内容组
Kenshin 君:睡前吃,出自《The 4-Hour Body》。文中已修正,感谢指出。

—— by Minja

猪小凡
你好,想问下《跑步大全》这本书没有搜到哦,是还有别的名字? 谢谢~
付费内容组
凡君:原书 The Complete Book of Running, James E Fixx。有些中文版书名译成《跑步全书》。

—— by Minja

SCHOENBERG
老麦:我倒要看看谁在眯瞪(掏手机拍照)🌚
etoak
开更了,(^-^)V。
Mew
您好,我对其中午休30min的方法很感兴趣,觉得捷径的方法很有趣也很方便,但是对于捷径还有个疑问,不知怎么设置震动提醒(不带铃声),因为通常周围还有其他同事午休,铃声提醒会影响他人休息,谢谢~。
付费内容组
Mew 君:通过「等待」和「使设备振动」两个操作可以实现,不过需要捷径一直在后台运行,不算优雅。

—— by Minja

目录

3 个常规恢复期

早晨

午休

傍晚

2 个特殊恢复期

熬夜与熬夜后的恢复

小议节后的恢复

结语